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厚植绿色发展势能,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持续扩大生态“分母”,在优化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上再发力,为优化营商环境筑牢生态根基,为高水平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聚焦环境质量改善核心任务,再加力赋能夯基。大气环境方面,坚持做好精细化管控,协调加快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转型,重点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管控,扎实做好露天焚烧管控、散煤禁烧、烟花爆竹禁放等重点工作,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切实做好国控站点周边管控工作,重点时段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值守,利用无人机、走航车、高空瞭望等手段,对空气质量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精准管控,推动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方面,紧盯国家考核重点断面水质情况,确保16个国控断面水质持续达标的同时,提升稳定性,1-12月,1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其中黄甫川大桥,窟野河大柳塔、温家川,秃尾河高家川,无定河蘑菇台、党家沟、辛店7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优于考核要求。土壤环境方面,确保土壤、地下水和南六县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二是围绕环境安全,打造“事前预防”治理模式。聚焦危险废物、环保设施安全运行、核与辐射等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常态化、全方位做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持续加大固废违法行为查处打击力度,有序开展煤基固废协同生态修复治理试点。建成市级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涉废企业逐步纳入系统管理,实现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及处置全过程监管。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铁腕执法,严厉打击乱倾乱倒等违法行为,对涉嫌严重污染环境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保持环保高压态势。做好对企业的培训,举办固废与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会、固废综合利用攻坚战推进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暨安全生产培训会等会议,培训企业300余家次,提升企业人员的政策认知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环境风险。
三是发挥环境监测前沿作用,健全测管协同机制。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和“参谋”,关系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成效,是推进美丽榆林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局持续加强相关理论和监测技能的学习,健全测管协同机制,全力做好各项生态监测工作。为加快建立我市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了解最新生态环境监测动态及政策,近期,市环境监测总站举办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工作培训会,邀请了相关专家围绕地表水水质采样技术、污染源执法监测的信息录入、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内容进行授课,紧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际,指导性强、实用性高,从理论知识、分析操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培训,推动市县两级监测人员业务能力、技能水平和实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扎实做好生态环境监测服务职能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