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榆林市生态环境局   

对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9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2-10-24 16:18 来源:大气污染治理中心
【字体: 打印

类  别:B

签发人:高光耀

榆政环函〔2022〕316号

武静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府谷保德同城化发展的提案》(第1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基础设施互融共建的建议

府谷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河西侧,保德县位于黄河东侧,两县县城分别沿黄河两岸布局,空间距离仅300米,是全国距离最近的两个县。总体来看,两县矿藏丰富,煤炭已探明储量分别为230亿吨(府谷)和127亿吨(保德),县域经济主要支撑均在第二产业,资源相似、产业相近、风俗相通。

截至目前,连接府谷、保德两县的大桥有4座,已开通府保城际公交、共11个站点,签署《两县同城共建合作公约》,一致同意在道路公交、城市设施、商贸物流、科教文化、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强化交流合作。但基础设施互融共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尚缺统一规划、配套政策和联系机制等。

下一步,我局将着眼两县同城化发展和打造黄河流域左右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既要长远谋划,又要干在当下。一方面,加强加密县与县、市与我市之间的沟通联系,凝聚思想和战略共识,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在两县道路交通的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控等方面狠下功夫,坚持补短板、接地气、优市容、守底线、惠民生,努力走好具有资源型城市特色的区域融合发展之路。同时,积极推动争取省与省之间和国家层面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区域城市品位。另一方面,我局将联合市发改、交通等部门,积极争取省级层面的支持,并做好协调服务保障,尽最大努力促进陕西、山西两省和榆林、忻州两市达成一致意见、破除审批屏障,全力以赴推动G338和府保黄河大桥早日开工建设,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民生改善的累累硕果。

二、关于加强生态环保协同治理的建议

针对府谷、保德两县区域大气环境较差、黄河国控目前考核指标不统一(府谷为二类、保德为三类)和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水平低等问题。下一步,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协同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方面。首先,将榆林市大气污染治理“一市一策”跟踪研究与服务工作延伸至府谷县,进一步强化管控和帮扶力度,每月安排走航监测车开展走航监测,定期分析查找问题,构建“问题识别—目标提出—减排分析—方案提出—评估优化”的技术帮扶工作体系。同时,派驻“一市一策”专家团队开展驻点值守,实时查找分析问题,并建立问题清单,实施大气治理精细化管控,全力以赴解决地方“所愁”。其次,会同榆林市“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团队联系山西中国科学院大气治理研究团队,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成因及污染源解析,把“看得见、说不清”的污染来源问题逐步厘清,探索建立联防共治和重污染天气应联合会商机制,强化监测预警,精准实施管控,推动区域建立多污染物协同管控和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严格落实“两高”行业管控要求,有效清理产能过剩行业违规项目,支持鼓励产能过剩企业推出、转型发展,从源头做起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增强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二是推进统一国控断面考核标准方面。2016以来,经我局多方协调,目前黄河碛塄断面陕西、山西两省水质目标已实现统一、均为Ⅱ类;山西保德县朱家川河花园子断面与陕西府谷孤山川孤山镇断面水质目标已统一、均为为Ⅲ类。下一步,我们将系统推进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以黄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为重点,坚持“点、线、面”结合,形成“厂、网、河”一体化治理体系,通过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厂能力提升和直排口整治等,全力推动国、省断面水质达标,水环境治理持续好转。

三是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水平方面。府谷、保德两县常住人口分别约26万人和15万人,均属于资源型城市,工业产业占比较大。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以填埋为主,且大宗固废产量大、利用少。下一步,我局将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城市现状与未来,积极协调,尽心帮扶,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行焚烧处理,进一步健全收转运体系。同时,强化源头管控,减少有机垃圾填埋,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动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利用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提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榆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联系人:马盾,电话:13909126757)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