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别:B
签发人:高光耀
榆政环函〔2021〕342号
张凌云代表:
首先,感谢张代表对神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创新推动神木市资源型城市生态保护的建议》(第8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神木市资源开发与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神木市地处秦晋蒙三省区交界处,是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地。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神木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2020全年生产煤炭2.87亿吨、兰炭2557万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988.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第12位、西部第一。
“十四五”时期是神木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梯次发展的关键期和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的窗口期,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给榆林和神木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省政府成立了榆林重大能源化工项目推进专班,榆林和神木在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新征程中支撑作用更加凸显、稳定器地位持续提升。
在重大机遇面前,面临的挑战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严峻。一是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化工项目建设将是最大的挑战。我国确定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能耗排放增量锁定在1亿吨左右,而神木市“十四五”谋划的重大项目绝大多数仍以煤化工、煤电等项目为主,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升级改造步伐缓慢,这个目标导向给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采煤沉陷区和煤层火烧区持续快速扩张是最大的风险。现有采空塌陷区和火烧隐患区677平方公里,并仍以每年6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增加,随着煤炭开采总量持续扩张,采煤沉陷区和煤层火烧区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新的发展空间、新的项目落地进一步受限,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和毛乌素沙地二次沙化的风险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三是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不足是最大的瓶颈。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不足30%,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为4.4。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足是神木最大的瓶颈,更是神木“十四五”最为紧迫的任务。
二、工作建议
推动神木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1.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国家能耗“双控”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为保证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制定榆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调控指标。落实《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合理调控榆林煤炭开发利用强度,持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稳步推进煤炭资源转换项目,打造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集群,引导榆林煤炭资源节约、集约、清洁利用,推进榆林煤炭能源资源基地绿色化、智慧化发展。
2.调整优化矿山规模结构。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鼓励引导矿山规模化开采,进一步优化大中型矿山比例结构,合理控制矿山数量,禁止建设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矿区环境问题突出及安全无保障的矿山。以生态保护红线为空间管控基础,开采规划区块出让要依法依规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差别化管理政策。
3.提高矿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国家主要矿产的矿山“三率”指标,加强煤系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煤矿将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建材及制品、复垦回填以及煤矸石山无害化处理等大宗量利用煤矸石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
4.提升煤矿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智慧矿山,建设高端能化基地。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结合煤矿智能化的需相,应用到智能开采、无人化运输、智能监测、智能巡检等方面,高效助力矿山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安全、绿色、高效的智能煤矿建成。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开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产品,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5.大力发展高端型环保型产业。以能化产业高端化为引领,围绕煤炭分质利用和煤基精细化工,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醇、煤制烃等精细化工产业,着力构建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氯碱、煤基高端化工六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品牌,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链接、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变。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
2021年8月4日
(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电话:0912-3590426)